旬阳县铜钱关秦楚古长城遗址

风清扬 2019-1-26 2382

铜钱关镇处陕鄂边界,为秦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据《旬阳县志》载,明末为扼制李自成农民军余部的抗清斗争,担心铜钱关孤山难守,移址于七里沟(即双河村七里沟口),关名因此而得。

考证

铜钱关就是楚长城

铜钱关是著名关隘,据《洵阳县志》、《疆域志-关梁》等史书记载,陕鄂边界铜钱关是清代军事防御工程遗存,营造于公元1800年的清代嘉庆五年,距今已有200年之久。铜钱关驻于今陕西旬阳县铜钱关乡,隘口在今黄家湾村东界岭上,与湖北省竹山县竹坪乡毗邻。

有关专家介绍说,战国时代自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元年)开始,黄、淮、汉江、长江流域呈现出秦、魏、赵、韩、齐、楚、燕七雄争霸局面。各自为适应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斗方式的运动性的迫切需要,竞相加速边疆城防军事工程的建筑步伐,先后出现了“齐长城”、“魏长城”、“魏中原长城”、“中山长城”、赵的“齐长城”。春秋时代长期对外进行军事扩张的楚国,从楚文王继武王位灭申、吕、邓国开始,到顷囊王面临国衰而继信后大筑其方城、乃至被秦所灭,“马鞍型”的建城布防期长达646年之久。楚国基于当时疆城状况,形成若干处“矩形”城防,古今历史学家称之为“楚长城”。

“楚方城”的半部遗址的南部,起于重庆市奉节县长江岸边的捍关;北端起于河南鲁山县西南的“鲁阳关”。以鲁阳关为城轴东去方城、泌阳到向东延伸,终至今安徽境内的符离集为东半部。由此可见,楚方城历期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代,东西相衔,连接重庆、湖北、陕西、河南、安徽五省市,长达三千华里之多,其宏大造势实为其它六国所不及。楚国因山形之险,就水源之深以为城,发挥得天独厚的天然地利之优势建筑布防,乃为古今之一绝。

发现

旬阳县发现楚方城遗址

1933年2月22日(据新华社)发布一条简讯:“陕西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这个省的旬阳县发现了一段迄今中国最古老的长城楚方城遗址,勘察表明,它由东向西横贯旬阳县全境,长为200公里。用石块垒成,有些石门还很清楚”。《湖北日报》于发表了李峻同志撰写的题为《楚方城主线在鄂西北》文章指出:“今年2月20日的《文物报》发表了考证楚长城在河南边境的文章,现据郧阳地区考古队考察证实:楚长城主要段落在湖北边境。这就将陕西、河南边境考察成果连贯起来,填补了中国一段空白,形成了较完善的楚长城体系。”李峻同志在该文中又指出:“……第四处在竹溪与竹山交界的‘铁桶寨’……折向东北进入丹江口市而下往东进入河南邓县。”《湖北省市县图册》一书中表明:竹山县西楚方城遗址长达52.5公里。《丹江口市志》记载:凉水河镇的寨山顶上有古垣一处,高4米,宽1.5米。《太平寰宇记》一书曰:“古寨山在武当以北,战国时楚筑以备寨”,竹溪县文化馆珍藏的已故文物工作者尹知乐先生留下的楚方城遗址手图中标明:由“竹溪、竹山、丹江口、邓县、淅川、镇平、内乡、南召、栾川、嵩山、鲁山、方城、叶县、舞阳、泌阳、向东而去……”,李峻同志的理论依据,与尹知乐先生的考证十分吻合。而尹知乐先生的考证,又得到河南省级考古成果的验证。对此,《文物报》载:“97年2月,河南泌阳了现的四公里楚长城,考证为公元前七世纪之城。”仅仅在湖北省竹溪县这个较小的地域中,已经郧阳地区(现改为十堰市)考古队勘查定有“铁桶寨”、“关垭山”、“柳树垭”、“王家沟”、“梓桐垭”、“火龙垭”六处“楚方城”遗址,六处连续长度近100公里,第一处是“铁桶寨”遗址位于竹溪西北边城,处湖北省的竹山、竹溪与陕西旬阳、平利“两省四县”之要塞。烽火台、望亭遗址,现存长15公里、宽1.2米,高1.5米至2米的石垒城垣。

铜钱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很多历史古迹。三里沟楚长城,莲花山古庙遗址,莲花石刻,张家湾古建筑遗址,七里沟唐代吴厅马赞扎营地自然景观,原始森林,安然寨金花娘娘洞,百步梯,龙潭飞瀑。另外盐马古道近些年被发现。

长度

旬阳县境内的“铜钱关”200里

陕西旬阳县境内的“铜钱关”,其城墙、城楼、城门、箭楼与长达200多里横贯旬阳全境的石垒长城相连。第二处是“王家沟”遗址。该遗址呈南北走势,北边经青华山、东岱顶、十八盘到海拔1972米高的老阴山与“铁桶寨”城堡遗址相接,南距“关垭山”遗址五公里远,该址现存长500米、高2.5米、宽2米的城垣一段,南北各端均有城楼、城门,第三处是与“王家沟”遗址衔接的“关垭山”遗址。 湖北省竹溪县与陕西省平利县之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之中。

早在公元前611年则秦协楚消灭庸国的进军要道,又是战国时代秦楚之争的关口。现存“楚方城”遗址的城垣长300多米、高5米、宽8米。用石灰、粘土合拌夯筑,仍显当初雄姿。“关垭山”遗址,史传记载曰:“‘关垭’,亦曰‘白土关’,是郇阳关连为一体的防御工程之一”。《读者参考•博萃》杂志于1990年10月第一版92页,转载了《信息日报》的消息:《我国最古老长城楚长城被发现》,消息透露:“我国最古老的长城——楚长城的一段遗址,最近在湖北省竹溪县关垭子山口被发现,竹溪县位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国的交界之处,据文物工作者考证,这段遗址是楚国中期所筑的”。由“关垭”遗址,经第四个楚长城遗址——“柳树垭”、第五个遗址——“火龙垭”到第六个楚长城遗址——“梓桐树垭”。在这海拔1519米的山脊上,留有城墙城堡的遗痕。由此往南近两百华里,到达“登上鸡心岭,一脚踏三省”(湖北、陕西、重庆)的边关。在附近处,依稀可见古城垣、城墙遗迹,古城长遗址遍布竹溪境内向南延伸进重庆市的巫溪县、沿以水为堤的大溪河,与奉节县境内的捍关连为一体。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述及了“楚长城”的简况,楚国在春秋时代,北边已有三塞:“冥厄、大隧、直辕”三塞,均在令河南省信阳市南;东边设有“昭关”在今安徽省含山县东北方,进入战国时代,楚国又增加符离塞(今安徽省宿州东北方的符离集一带)、捍关(今重庆市奉节江边)、厉门塞(今广西平乐西厉部)等一大批关塞。战国时代的关塞城堡上,增设了亭及烽火设备,“昼则举烽,夜则举火”。《墨子号令篇》竹溪的“楚方城”遗址“关垭”、“白土关”等城段。均有烽火台,不容置疑为战国时代楚国所修建,而且肯定为楚国“郇阳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证实,秦抗衡于楚,在汉水流域,只修筑了“柴阳寨”、与楚国的“郇阳关”遥呼相对之。

解迷

楚方城的历史背景

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他的巨著《国史大纲》中指出:“春秋至战国是中国历史变动最剧烈的时期,政治方面是由许多宗法制建的小国家变成几个中央政权统一的新军国”。楚文王有图化之志。《左传》僖公四年,楚成王十六年,即为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于楚等国盟师于昭陵侵蔡,同楚国领兵将军屈完乘车阅兵时炫光耀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能不破?”、屈完言正义辞对曰:“君若以德绥诸候,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为池,虽众,无所用之”,这是第一道防线。自河南省鲁山县西南的鲁阳关起,经亲水、入泌阳境内,所建筑的城防工程,为楚方城的东半部,并且这时,也已在作为长江、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桐柏山、大别山处建了冥(今平靖关)、直辕(今武胜关)、大隧(今九里关)等军事防御关口。

“汉”(水)为池,是第二道防线。“池”在此时、此事之中的含义,盛弘之解释说:“北面虽无基筑,皆连相接,而汉水流其南”;其三,是指今天汉江流域从丹江口市至天门市这段江域及育水、湍水、丹水等汉江的支流,这道水域防线为“池”是对楚国自己的国都“郢”所处地理位置而言。因汉及育水、湍水、丹水等文流,均在“郢”的北方,所以,屈完称之谓都城的“池”。

《史记•正义•越王勾践世家》引《括地志》曰:“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穰县,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楚囊王控霸南土,争强中原,多筑列城为北方,以抵华夏,号为方城”,此处记载的稼县。即为今河南省邓州市的位置,我国著名的楚史学者、《战国史》著作者杨宽先生,在他的名著《战国史》第七章《七强并立的形势和战争规模的扩大》中,对楚方城西关部的所筑时间,论述了当今史学研究中自己的独到见解:“楚的长城叫方城,东半部早在春秋时代已有了,东半部从鲁关(今河南省鲁山县西南鲁阳交)起,向东经县(今鲁山县东南)到达亲水,折向东南,到达泌阳(今河南泌阳县),形成矩形,这是利用山脉高地边结亲水、和泌水的堤防筑成,所以方城也称连堤,《吕氏春秋》曾说:魏文候南胜楚于连堤,东胜齐于长城下(下贤篇),到战国时期楚顷囊王时,又扩建西关部,从鲁关向西,东并连翼望山(今河南省奕川县南),向南到达穰县(今河南邓县)石累为固,又形成另一个矩形,方城大概就是由于它筑成矩形而得名”,他又根据史记越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之说,重申他自己的观点:“据此西半部是楚顷囊王时所筑,盛弘之所说东半部,当春秋时已有。方城的东西两半部以鲁关为中心。关以东该是春秋时所建造,鲁关以西该是楚顷囊时所造。。”杨宽先生的论证,把渝、陕、鄂、豫边城的楚方城的建造时间,同时推后到楚顷囊王亲政年间。十分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地位

楚方城的历史地位

楚方城,因为具备“方”的风格,故没被列入我国七条古老的“小长城”的穆陵长城(位于山东沂水县北50华里穆陵关西侧,系战国时齐图所修长城遗址,长约45公里)、华阴魏长城(在陕西华阴县华山脚,城由此向北漫延,穿过韩城到黄河边长约150公里)、烧锅营辽长城(在辽宁静平县张家湾村,乃燕时代长城遗址,长秦长城真迹,城东西绵亘200公里),宁夏战国秦长城(在宁夏西去吉县境内,甘肃统一六国后所建长城的西向起点,城南北走向,高约1米,全为黄土建筑)疏勒河长城(在甘肃西北肃勒河南岸,长约150公里)的古长城遗址的大家族之中。但是,它却以独树一帜之姿态,留芳百世,名垂千秋。

楚方城,在国际地位中,战据一席之地。国外的五条长城:一是“朝鲜长城”,从朝鲜西北部鸭绿江下游起,沿着崇山峻岭伸到东海的东朝鲜海水宾,有一道370多公里的城,被朝鲜人称千里长城,是高丽人公元1033年修筑而成的。二是“印度长城”、修建一道70公里的长城,城上有烽火台32座。三是“澳大利亚长城”,位于昆士兰州,长达5531公里,高1.8米,虽是国外最长的,建于本世纪60年代,但与我万里长城相比,它短了1千多公里。四是“德国长城”,虽是外国最早的长城,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人在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的防御墙,以后不断扩建而加和长,总长584公里,比中国长城晚两个世纪。五是“英国长城”,用于抵处入侵,古罗马皇哈德良下令修建,位于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沿着分界线,有一条逶延的土墙,这就是“哈德良长城”。我国的楚长城,长度仅次于澳大利亚近代修筑的长城,楚方城可称之世界长城之鼻祖。

楚方城无论是与国内七条长城比较,还是与国外五条长城比较,它成城期早,成城度长,技术含量高。不仅在长城的立体组合上,具有集山、水、塞、堡、城、寨于一身的特殊风格;而且在城体结构上体现出“宜石则垒,以土则夯,以水则堤”的多元化优势,是称名于世的宝贵遗产,更可以称之谓我国5000年历史灿烂文化、军事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熠熠闪光的明珠。

▲上图为铜钱关盐马古道遗址

盐马古道

旬阳县铜钱关镇安然村栗树坪发现盐马古道遗存,石梯人工凿迹依稀可辨。这条盐马古道曾是旬阳通往湖北竹山境内的一条最便捷的道路。

据旬阳县文广局文物专家关征兵回忆,这条古道遗存曾是旬阳通往湖北竹山境内的一条最便捷的道路。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就有大量的商队、马帮、盐帮进入秦楚交界的铜钱关从事商贸交易,汉口的商队、盐帮溯汉江而上,通过航运抵达汉江沿岸的吕河码头。商队、盐帮在汉江南岸的吕河从事商贸交易,又将这个地方作为物资的集散地,再将盐、物品通过马帮、挑夫进行运输,经神河、赤岩进入铜钱关境内,再沿着栗树坪这条便道进入湖北竹山。

到了清朝末年,栗树坪的大山里有一家姓肖的商铺,主人名叫肖延发,外号“肖驼子”。他一人能背100多公斤重的石头和行李,上山下山如履平地,像一头骆驼,人称“肖驼子”。起初,“肖驼子”开设的只是小商铺,仅供方圆几十里人家购买日用品、针头线脑、盐。后来,“肖驼子”手里有了积蓄,他又请工匠盖了一大院子四合院式的房屋,人们把这里称为肖家院子。肖家院子因建在两省商族通行的必经之地,因此肖家院子是南来北往的行人、商贾通过时的客栈。

这条古道位于栗树坪左岸山坡,由于道路狭窄,货物只能靠人力肩挑背扛。为了改变交通不便对货物运输的制约和影响,“肖驼子”和南来北往的马帮、商队进行商议,出资在栗树坪山垭修建石梯,以改善山路通行条件。“肖驼子”先雇一批石匠将山岩开凿成粗放型的台阶,再请人将河里的长条形石头搬运至山上,根据开凿出来的粗放型台阶进行铺设,加固成牢固的石头台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条既能供商队通行,又能使马帮跋涉的盐马古道终于修成。

这条由人工修凿建造的石梯,共计300余步,其中有一百步台阶全都是人工开凿而成,另外200多步台阶因地势而建,因山势而修。道路修好后,每天都有几十匹骡马驮运盐巴从铜钱关境内,由栗树坪百步石梯翻山越岭运到肖家院子商铺,再经“肖驼子”对货物进行调剂,将盐巴、商货运往竹山、竹溪等县。这些马帮、商队返回陕西时,就驮运竹山、竹溪境内的土特产及山货返回肖家院子商铺。

关征兵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百步石梯和盐马古道遗迹,不但反映了陕鄂两省交界民众商贸流通情况,也为研究深隐在巴山之巅的盐马古道走向提供了翔实的实物依据。


温馨提示 1、您参与本站跟帖与发表贴文即表示接受《旬阳微生活网站总规则》
最新回复 (1)
返回
发新帖